【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十四)】材料学院:深入推进“五个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性材料人才
发布乐鱼网页版:2023-05-24阅读量:

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为充分展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果,校园网主页推出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报道,重点报道各单位近年来在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特色举措、工作亮点和显著成效,籍此激励广大师生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及“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紧密对接厦门市新材料、机械装备、平板显示等千亿产业链的人才需求,深度推进“思教融合、产教融合、练教融合、科教融合、企教融合”的应用型创新性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德育人、以需定案、以练带学、以研促学、以企帮学”的育人特色。

思教融合 以德育人

材料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组织在师德师风、教风学风、科研创新、安全稳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在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学院深入挖掘材料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思教融合,激励青年学生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学院9位教师获得党员先锋模范岗、“育人先锋”、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学院获批课程思政类教研教改和示范项目8项,课程思政示范课优秀教学案例1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名。学院本科生林晨、马康分别获得2020-2021、2021-2022学年度专本科生国家奖学金,并作为全国获奖者中的100名优秀代表荣登《人民日报》“国奖”名录。学院师生党员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各方面表现突出,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到所联系的党支部讲党课

学院本科生林晨、马康荣登《人民日报》“国奖”名录

学生志愿者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

产教融合 以需定案

材料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厦门市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紧密对接厦门“4+4+6”现代产业体系的人才需求,构建产学研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学院形成了1个国家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校级一流专业的专业发展格局,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等3个专业在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榜单中,分别荣登全国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榜首。2020-2022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考研录取率连续3年位列全校前三,专业就业对口率达到60%以上,留厦毕业生比率达到70%以上,学院毕业生务实勤奋、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等特点广受业界欢迎;学生考研人数连续3年均超过50%,2020-2022年考研录取率分别为14.96%、15.65%、20.87%,2023年考研上线率达30%,其中75%左右的学生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或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录取。

2022年,学院3个专业荣登全国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榜首

企业参与研讨和制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练教融合 以练带学

材料学院以福建省材料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为支撑,构建了专业实验平台、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平台“三平台一体系”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从认识专业、接触专业、深入专业到运用专业的逐层递进,达到以练带学、以赛促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沟通的实践能力。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综合大赛,营造爱专业、学专业、用专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近5年来,学院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项目18项;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59项、省级竞赛奖励28项,其中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4项、省赛金奖4项,A类赛事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学院承办“麦克奥迪•蔡司杯”第一届福建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既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

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获佳绩

学院承办“麦克奥迪·蔡司杯”第一届福建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科教融合 以研促学

材料学院将本科生导师制贯穿于本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始终,通过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粉末冶金技术与新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科技创新平台的科研资源和实验仪器设备,全程为本科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学术素养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软硬件支持,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学院教师以科研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教研方面成效明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和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分别获批福建省一流建设专业;学院教师获批福建省线下一流课程2门,参与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2项、乐鱼(中国)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学校乐鱼(中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近5年,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19篇,申请专利126项(含非第一发明人,参与),授权发明专利23项。

企教融合 以企帮学

材料学院与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等40余家技术水平高、特色明显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企教合作关系,将专业课的课内实验引入到公司车间,开展企业家、工程师进课堂授课,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宽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企业学生岗位互选、体验岗位、深入实践的实习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采取“校企全程共建共担”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与厦门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共建“‘理工-建霖’卓越工程师试验班”,开展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卓越实习,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育卓越专业人才。卓越班有接近40%左右的同学直接留在共建企业就业。

企业家、工程师进课堂,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治校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材料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扎实推进学院“十四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区域材料产业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校评建办、党委宣传部、材料学院)